月度归档: 2023年1月

陈鲁民:总理吃饭静悄悄

温家宝总理可能是迄今为止跑过最多地方的高级干部,已到过全国1800多个县市。他到外地视察、调研或开会,对于吃客饭有三点要求:不让任何人陪,自己一个人静悄悄地吃;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饭菜质量有十二字经: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温总理的要求,或许会令那些接待惯了上级领导的官员感到为难:这也未免太寒酸、太不够礼数、太不近人情了。可是却让老百姓感到温暖和敬佩。再细想想,温总理的吃饭要求,还不光是在廉政建设上有带头作用的意义,就饮食本身而言,也是很健康的方式,既科学,又务实,既省钱,又省时。

  自己静悄悄地吃,首先是干净。如果十多个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又说又闹,唾沫星子乱喷,一盘菜,十来双筷子来回翻动,交叉感染,要碰上个有传染病的,那就麻烦了。自己静悄悄地吃,还省心,无须说那些不痛不痒的话,也不必为那些并不好笑的段子勉强挤出应酬的笑容,更无须你敬我我敬你,斗酒劝酒,明知喝了难受还不得不喝。

  自己静悄悄地吃,吃多少要多少,还很务实,既能吃饱,也不造成浪费。吃盛宴大菜,一二十道菜,道道菜都是色香味俱佳,每道菜夹一两筷子,就把肚子塞饱了,搞不好就超量了。

  自己静悄悄地吃,也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短者几分钟,长者一刻钟,即可解决战斗。而宴席接风,大菜饯行,动辄几个小时,每每吃得昏天黑地,喝得头晕脑涨,更有甚者,能从月上三竿吃到东方欲晓,既损害身体,又耽误工作,影响也不好。

  自己静悄悄地吃,当然饭菜也是有标准的,温总理的“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就挺好。符合这三条标准的,肯定不会是鲍鱼龙虾、燕窝鱼翅、“龙虎斗”,更不会是“满汉全席”。相比较而言,倒是一碗面条,两盘小菜,更合乎“清淡、汤水、热乎”的要求。或曰:这不就是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吗?没错,家常便饭最经济实惠、最有营养,也最益于健康。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愿各级领导干部们下去视察时都能见贤思齐,不仅轻车简从,也学学温总理用餐的三点要求,自己吃饭静悄悄。


原载上海解放日报朝花副刊(2003年3月31日)

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4085/node4086/node4089/userobject1ai128106.html

2003/05/18五柳村据新华论坛制作上网

钟鲲:从”小平您好”到”胡哥挺住”

我觉得新一届政府的领导者真是够倒霉的,先是在国际形势这么复杂的情况下接下了这么大一个国家的领导任务,当13亿人的家,做13亿人的主。现在伊拉克的战争还没闹完,又赶上了千年不遇的非典型瘟疫这场巨大的考验。天下民生这么重的担子现在全在他们肩上,可以想象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难以想象的压力,我还真替他们捏了把汗。

  说实话,我旅居在国外一年的时间,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过国内的状况,我发现我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爱国之心。也许是因为现在的形势的确已经非常严峻。这场病毒战斗,就像那天看到温家宝在会上发言时说的那样,是一场硬仗。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伊拉克战争还要恐怖。战争死的人是可以控制的,不打仗就行了,可病毒怎么控制?它还在持续性地、接二连三地传染、蔓延。不是人为地说想控制就控制得了的。胡锦涛说,我们揪心,他说得没错。死了这么多人,而且最恐怖的是还在继续死人,继续蔓延,已经到了世界几十个国家,数千人的程度,全世界的人都在为这场莫名其妙而来的瘟疫和死去的生命揪心。

  昨天我在网上碰到北京在一家外企工作的朋友,刚和他打了个招呼他就说要走,我说怎么了,他说马上就要封楼了,全楼的人都要撤离,因为这栋北京甲级写字楼里发现了一个SARS病例,所以整栋大楼都要在这天下午彻底消毒。说得我不寒而栗。那位朋友匆匆地跟我说了几句就走了,说也不知道哪天才会回来上班。紧接着今天收到我在大学里当老师的朋友的电子邮件,叫我近期先不要回国了,说现在学校的学生都已经放假,但老师和工作人员还是按时去上班。看得我真放不下这个心。我没法放心,尽管我自己不在北京,可我的父母都还在那里,他们都已经是五、六十岁的年纪,我真担心他们这个年纪的抵抗力,怕他们稍微一碰到病毒就会出问题。我真的很担心。

  这几天我连着给家里打电话,先是父亲的生日,我祝他生日快乐,结果他说他自己都忘了。后来又说非典型的事情,我让他们千万注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多洗手,多喝汤,还介绍了一大堆网上看来的预防非典的中药药房等等。但是我今天在网上看到的消息,说同仁堂的药店已经排起了长队,连药厂的机械都因为超负荷工作坏掉了。一片风声。

  不只是中国,多伦多担心自己正在成为第二个香港。因为多伦多也属于感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现在城市的街头已经空无行人。美国的感染数字也在不断上升,已经超过了100多例。我所在的英国也未能幸免,据昨天的消息是已经发现6例,但是在上个星期,我所住的公寓已经每个门缝都塞了一张黄色的SARS预防和宣传的单子。

  整个世界都在关注这场新的战争。是人与病毒的战争,是人与瘟疫的战争。从古至今,无数次的瘟疫曾经毁灭了无数的生灵和文明,但愿这一次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的医疗手段和高科技逃过这一场劫难。全世界的人民都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被一种史无前例的病毒联系在了一起。香港和美国已经有研究人员研究出这种病毒来源自两种动物病毒,俄罗斯的研究者则认为这是实验室出来的病毒种类。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希望可以尽快找到解药,找到疫苗,或者其他可以解决的办法。科学在此刻变得是多么重要,早一天发现解药,就可以少死多少人。

  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尽管这些事情发生在离我数千里以外的北京,我遥远的祖国。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担忧着全国的人民,担忧着整个中国的命运。现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只是经济,而是生命。是不断在增加的感染数字和没有安全感的人民。是的,人类有时候是那么地伟大,无所不能,有时候我们又是那么地无助,面对正在来临的灾难无能为力。

在网上浏览相关的新闻和消息的时候我在海外华人论坛上发现了很多爱国人士写的帖子。其中有几个简短的帖子让我非常地感动。有一个署名“民望是唯一”的人留了一个帖子,内容只有标题的一句话:“胡哥一定要挺住。”这短短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感慨。我记得这样的话我只听说过“小平你好”,那时候我还小,大概在上小学。多少年过去了,小平已经走了,但我们已经听见了“胡哥挺住”这样的声音,尤其是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苍生民心,可见一斑。最后再说另一个也只有一句话的帖子,是一个署名“屹立东方”的人贴的,他说:“希望中国渡过浩劫,闯过难关,祝愿我的祖国百折不挠。”
  
  是的,这也是我,以及所有海外中国人的心愿。

2003年5月五柳村据三思科学论坛文本制作上网,原件已失,这是人文小屋 © Since 2001保存的文本。

陶世龙:敢于承认落后才会有进步–读汪品先院士新作有感

本文是2003年12月1日发表于五柳村,那时汪品先院士的这篇“新作”已成“旧作”了.可喜可贺的是,二十年过去,汪先生不仅在专业学术研究上大有进展,还成为普及科学,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院士!而“敢于承认落后才会有进步”的呼吁,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遂再次发出,——2023年1月8日。

读到《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一开头就使我为之一震:“尽管中国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确在增长,我国地球系统科学落后于国际的差距,仍有拉大的趋势。”

汪先生以今年4月欧、美地球物理学会在尼斯联合举行万人大会为例,讨论的热点均属地球系统科学的范畴,却都是我国不熟悉或者不大熟悉的题目。我马上想起,1989年12月在北京西山召开的纪念李四光的学术讨论会上,马杏垣师也曾如是说:在他刚去参加的国际地质大会上,有一个会场专门讨论地质学中的新思维.计50多个主题,但没有一个是中国地质学家提出的,他感到难受,大声疾呼,要看到我们还落后.

14年过去了,汪先生的感受如此相同.当然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地球科学无疑是有进展的,发表的文章比以前多,而且不少文章的引用率也较高.但是汪先生看出:“正当我国学术界热衷于计算“SCI论文”数量的时候,国际学术界却在朝向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问题发起攻势。如果安于现状,只以文章数量为满足,若干年后将会发现,我国尽管成为更大的数据输出国,而在学术水平上的国际差距却拉得更大。”我以为汪先生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但是说这样的话往往是不合时宜的,当年马先生就有此感慨.因为别人自我感觉良好,而气可鼓不可泄,讲缺点就有泄气之嫌.多年来”歌德””但丁”似乎已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惯性.

“歌德”是指歌功颂德,”但丁”是指但盯着领导就行,均黄万里先生首创.黄先生反对建三门峡水库,直言不讳,倒了大霉;而能曲意逢迎者,荣宠有加.歌德、但丁更大行于世.

近日网上正在为黄万里先生鸣不平,而汪先生的逆耳之言,也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需要创新,正成为热门话题.都说明时代毕竟在前进.汪先生的文章虽是就地球科学而发,但我以为对当今的学术研究也有普遍意义,因此特别推荐大家一读.

本来学然后知不足,越是有学问的学者,越能看到和敢于承认自己的落后方面而奋起直追,遗憾的是中国的学术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早已在一定程度上官化,今天或者还要加上商化.从官或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自然最关心的是他的”政绩”或利润.

近来探讨学术研究何以缺少创新者不少,有人归纳出”底蕴不深,眼光不敏,胆力不足,治学不勤,氛围不浓,评价不公,激励不狠”,等等原因,都有它的道理,我想补充一点,如不消除学术的官商化,治学者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想赶上和不落人后恐怕是难以作到的.2003/12/01

相关阅读

汪品先院士:我拿得出手的东西基本是在60岁之后做出来的原创赵维杰 周忠和 知识分子2023-01-08 08:05

汪品先: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原载《地球科学进展》双月刊18卷第6期,2003年12月1日出版